云南在明末至清兩個朝代,達到茶山的種茶、制茶的前無古人的第一次茶業(yè)高峰,相對安定的生息、經營,改土歸流帶來茶山在清中后期漸至全盛。
清人檀萃《滇海虞衡志》書中曾記載當時古六山之盛:
“普洱茶名重于天下,出普洱府屬六茶山,
一曰攸樂、二曰革登、三曰倚邦、四曰莽枝、五曰蠻磚、六曰慢(漫)撒。
周八百里,人山作茶者數(shù)十萬”
而倚邦茶山,
則是近幾年尋味歷史遺珍、再精益分級的追極茶山。
俗言有“六大茶山,倚邦三山半”(不包括漫撒及后來的易武)之說,曼松山、曼拱山、曼磚(即今蠻磚)山為其中三山,再加上牛滾塘半山。
如今,當我們以目光和腳步丈量古六大茶山尤其是倚邦時,云南貢茶的歷史蘊跡,在倚邦的一山一味間隱現(xiàn)真容。
倚邦是云南普洱茶六大古茶山之一,位于西雙版納州勐臘縣的最北部,從普洱往南行沿著茶馬古道經思茅、倚象、勐旺過補遠江(小黑江)便進入倚邦山,倚邦茶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,南連蠻磚茶山,西接革登茶山,東臨易武茶山,習崆、架布、曼拱等茶山皆在其范圍內。
倚邦在傣語中,本稱為“唐臘”倚邦,即茶井的意思。倚邦茶山下面有很多寨子,古樹茶都極為優(yōu)秀,其中倚邦(正寨)、曼松、嶍崆、架布、曼拱等都是著名的茶葉產區(qū),曼松更是作為貢茶進入了朝堂。
倚邦普洱茶歷史
在勐臘縣象明鄉(xiāng)倚邦村,有一道由清朝光緒帝御賜的“福庇西南”牌匾,過去掛在倚邦財神廟中。時如逝水,百年滄桑,倚邦古鎮(zhèn)的命運,如同這道被重新發(fā)現(xiàn)的牌匾一樣,歷經昔日的繁華、沒落,又在這個新時代涅槃重生。
《普洱府志》“六茶山遺器”中記載“舊傳武侯孔明遍歷六茶山……置木梆于倚邦”,倚邦興起之年不晚于蜀漢時期;且元代李京的《云南志略》一書對“六大茶山”具體位置的記載中的“倚邦”,可證明其至少有600年的歷史。若是再尋些資料,根據云南省圖書館館藏資料分析,倚邦至少在乾隆末年已有茶號。
明成化年間,倚邦及其周圍的四大古寨率先制成了“細茶”,還先后制成了“烏爹泥”和“團茶”,將其茶業(yè)推向了興盛。
明末清初,倚邦茶山茶事勃興。當時,很多外地茶農涌進倚邦種茶、買茶,味佳質優(yōu)的倚邦茶一度成為皇家貢茶。倚邦古街更是盛極一時,街道兩旁滿滿都是做茶制茶的商戶,石屏會館、孔明廟、城隍廟等廟宇、建筑林立。倚邦,成為了當時古六大茶山之首。
清朝中后期,倚邦逐漸衰落,但直到民國初期,這里仍有130多戶居民,廟宇、茶莊和住宅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,茶馬古道的重要地位也未改變。然而在1942年,倚邦經歷了一場戰(zhàn)亂,三天兩夜的大火將倚邦燒得殘垣斷壁,成了一片瓦礫。隨后而來的瘟疫更是雪上加霜,曾經繁華的倚邦就這樣沒落了。
倚邦茶區(qū)地理環(huán)境
在六大茶山中,倚邦茶山的海拔最高,三百六十多平方公里的面積幾乎全是高山。
與易武茶山相比,倚邦茶山的海拔差異更大,海拔最高的山神廟達到1950米,而最低處磨者河與小黑江交匯處海拔只有565米。倚邦茶山的土壤與易武茶山的相近,這里山高谷深,江河縱橫,氣候濕潤,陽光充足,冬季霧多,有著茶樹生長所需的一切物質條件和自然條件。
倚邦茶山古茶園分布
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的古茶園總面積為2950畝。古茶樹普遍分枝密,有較多分枝級數(shù),最多四級以上。茶樹高3到7公尺,根基圍30到100公分。
有上百畝連片的小葉種古茶園,小喬木型,絕大多數(shù)的茶葉葉片色澤呈深綠或綠,樹齡均在300至500年。
倚邦古茶山的茶園主要集中在曼松(含背陰山)、嶍崆、架布、曼拱、麻栗樹、彌補和倚邦老街附近等。其中,清朝時期的貢茶就出自曼松,即使是如今,曼松在普洱茶界依舊擁有極高的地位。
現(xiàn)今古茶樹保留較多的是麻粟樹、彌補、曼拱等村寨。單是麻栗樹的古樹茶園就有960多畝,在數(shù)目上已超過倚邦老街附近的古茶樹。
倚邦普洱茶特點
倚邦茶滋味濃厚,香高馥郁,苦澀味輕,回甘爽口,歷來備受茶客青睞。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質、滋味最佳,自古就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,清代歷年都是貢茶之選
倚邦是小葉種為主,芽頭較小,條索較短細,湯色黃綠,葉底黃綠,苦淡,苦中帶甜,澀顯于苦,湯質飽滿;回甘快且較長久,香氣顯,由于長于山野,環(huán)境好,山野韻好,杯底留香。
與內地小葉種茶相比,倚邦茶苦澀度輕卻回甘爽口;與傳統(tǒng)的大葉種普洱茶相比,倚邦茶又香高馥郁,且?guī)в刑厥獾纳揭皻忭?,可以說的普洱茶中少有的絕品。